近几年来光伏投资领域的风云变幻,尽管很多领导专家不愿意承认“国进民退”,在光伏发电的投资领域正在上演一番民企大撤退、国企央企“割韭菜”的大戏。站在光伏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角度看,这不是一个好趋势,“国进民退”的隐忧逐渐显现。当前现状,是否也是补贴可以迟迟不发的原因?
动力不足
国企央企大肆投资和收购光伏电站,看重的并非光伏行业,而是光伏电站的可再生能源资产属性,他们最大的动力是配置资产结构,对于采用开发建设的方式,还是收购,用什么技术产品,是风电还是光伏,对国企央企来说并没有那么重要。
这就导致国企央企只需要收购存量光伏电站资产就行了,对新建光伏电站并没有太多的兴趣,而且新建电站需要从开发、采购和施工全流程跟进,经验不足不说,还要承担风险,还不如直接收购现有的风电或者光伏电站资产,大大缩短了资产配置的时间,管控了风险。从2019年平价和竞价项目执行情况就可见,国企央企并没有急迫的建设动力,宁可指标作废,也不愿冒风险开工。
相比光伏行业的民企,国企央企大多没有参与光伏上游产业链,因此他们不像民企那样有清库存、占有规模优势、扩大市场占有率等需求。民企在光伏电站投资领域的退出,直接导致了投资领域的竞争程度不足,佛系的国企央企对于光伏行业的浮沉,并没有多少在意。
资本吸引力下降
相比前几年百花齐放的光伏行业,投资领域也多姿多彩,民企、国企央企、基金机构、普通业主等,纷纷争抢光伏电站项目和资产,一时间光伏发电成了“香饽饽”。531后,光伏行业从云端跌到了谷底,并非政策变得有多差,而是三部委的作为和态度,短期内动摇了民营资本进入光伏行业的信心。特别是近期来国企央企借着民企现金流困难求救的契机“割韭菜”的行为,伤了民营资本的心。
在竞争程度不足的状况下,民营资本在光伏电站投资领域优势不再,吸纳社会资本的重要载体没有了,之前对光伏行业感兴趣的基金和风投机构也不吱声了。
后记
笔者并非反对短期困难时刻的“国进民退”,民企出卖电站求生是本能之举,也不说什么电站都有国企央企接手的,能找到接盘的也是实力,卖不出的电站大有在。期望在光伏发电平价上网即将到来的时候,能给各类资本创造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
“能源安全”的借口,就像达摩克利斯之剑,永远悬在民营资本头上,说不定哪一天就该收归国有了,政策的风险一直在,外部资金更难进入。资本是逐利的,市场是良性的,也是促进行业健康快速有序发展最好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