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光伏电站,大多数人脑海中呈现的还是那茫茫戈壁滩上一排排整齐的光伏板,但是随着光伏需求的增加和装机量的增长,尤其是在华北、华中这些用电负荷中心,土地资源有限,电站建设逐渐向山地发展,但即使这样光伏电站用地还是十分紧张。
在此背景下,水上光伏电站逐渐成为热点话题。水上光伏,顾名思义,不占用土地资源,是通过建设水上基台将光伏组件漂浮在水面,水体可以对光伏组件起到冷却作用,从而获得更高的发电量。其中,作为水上光伏的一种模式,水上发电水下养殖的渔光互补还可达到“1 1大于2”的效果,不仅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太阳能电池板还可以减少水面蒸发量,抑制藻类繁殖,保护水资源。
就前景而言,我国水上光伏未来潜力巨大。数据显示,我国大陆海岸线长1.8万公里,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的近海总面积470多万平方公里,其中理论上可发展水上光伏的海洋面积约为71万平方公里,按照千分之一的比例转化,可安装海上光伏71gw。
不过值得重视的是,渔光互补虽然好处虽多,但是建设前期准备工作也很复杂,电站选址前要勘察工程地质情况,明确土地使用权状况,合理评价地质构造及地震效应,还要获得规划部门、国土部门、林业部门、文物局、环保部门、水利部门等部门的相关协议。
此外,在水上电站建设中,由于水气和水气中的盐分对组件的危害非常大,高湿、水面波动频繁会使光伏组件产生pid效应,并出现隐裂问题。经过实践证明,双玻组件是最适合水上电站的,由于双玻组件透水率几乎为零,可以避免水汽进入组件诱发eva胶膜水解,不会出现pid效应,不会脱层,隐裂也比普通组件少,从而可在水面高湿、高盐雾、强uv的苛刻环境中长期稳定工作。
渔光互补由于基础造价较高,初始投资也会明显高于普通项目,但渔光互补等漂浮式光伏电站的度电成本其实比地面电站更具优化潜力。据悉,作为“领跑者”项目之一的安徽淮南顾桥18mw漂浮电站项目经过2年运行,其发电量比陆上电站发电量高出13%左右,度电成本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