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指出,“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日前发布的“十四五”规划也特别强调大力提升风电、光伏发电规模,加快中东部分布式能源,建设一批多能互补清洁能源基地。
业内专家指出,电力系统新能源的主体地位已明确,“十四五”规划明确了碳中和的具体路径,即西部“大型清洁能源基地 外送通道”,东部建设分布式能源,双头并举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在减碳目标愿景下,各地“十四五”重点布局新能源投资建设,但“风光”基建潮过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还需克服大基地外送、分布式规模化发展等多项难题。
外送通道输电能力有限,跨区输电机制不灵活,省间壁垒仍然突出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去年发布的《新发展理念的中国能源变革转型研究》显示,2018年哈密南-郑州、酒泉-湖南、晋北-江苏等7条特高压直流实际总最大输出功率为4290万千瓦,仅为总设计输送能力的65%,严重制约西部和北部清洁能源基地开发外送。
这一情况在2019年并未好转。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指出,2019年,“三北”地区10条外送通道规划年输送电量5200亿千瓦时,实际输送新能源电量2079亿千瓦时,仅为设计输送量的40%。
该人士透露,外送通道利用率普遍偏低,煤电电源配置只是一方面,关键取决于市场机制。“当前跨区输电价格机制不灵活,不利于跨区电力市场交易规模扩大。跨省区输电通道使用权市场化分配机制尚未建立,绕道输送电力的输电价格机制也有待完善。”
长沙理工大学教授叶泽对此表示赞同:“要通过输配电价机制提高跨省跨区电网的建设效率。目前的输配电价强调政策性、合法性和行业性,基于效率的电网建设机制还未建立起来。在设计效率因素时要考虑前置时间,体现科学性而非经验。”
“此外,可再生能源发电参与市场交易规则有待完善,参与受电地区辅助服务市场有待规范。跨省区电力市场交易实践中,多数市场化交易不支持售电公司、用户参与。跨省区电力交易中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省间壁垒,政府对跨省区市场交易存在不合理限制和干预。”上述业内人士表示。
综合能源处于摸索阶段,隔墙售电和增量配网发展分布式能源仍需破冰
随着能源转型推进和双碳目标的提出,中东部地区分布式能源将进入快速发展期。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互联网研究中心主任曾鸣表示,“十四五”规划提出“建设智慧能源系统”,分布式能源无疑是智慧能源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曾鸣指出,分布式发电主要通过综合能源系统增加新能源消纳比重,传统的以单一系统纵向延伸为主增加可再生能源发电比重的能源发展模式无法满足实现双碳目标的要求,但是综合能源的发展和落地目前仍然在摸索中。
“综合能源各类能源品种在规划、建设、运行和管理层面都相互独立,缺少能够协调管理的综合部门。同时,各类能源的特性不同,要在生产、运输和使用环节实现互补协调还存在技术壁垒,特别是清洁能源和传统化石能源之间的互补协调技术发展滞后。而且,各种能源品种在市场上各自独立,难以实现互补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曾鸣直言。
除了综合能源系统,隔墙售电也被寄予厚望。曾鸣认为,只有隔墙售电真正落地,中东部地区分布式的综合能源系统才能真正与市场对接,继而迎来大规模发展。
为推动“隔墙售电”长足发展,自2017年起,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但截至目前,除江苏有所突破外,其余地区隔墙售电暂无实质进展。
作为新兴市场主体的增量配网,也是消纳分布式能源和新能源的平台之一。北京鑫诺律师事务所律师展曙光表示,鼓励新能源接入配电网的政策非常明确,过网费核定的标准也已明确。“但在具体实践中,由于在补贴主体问题、调度问题、交易组织等方面存在较大争议,目前没有新能源接入配电网的成功案例。”
电源侧强配电化学储能并非长久之计,深化电力市场建设才是正解
据了解,在上述问题未见破局的情况下,各地政府通过“新能源 储能”模式解决大电网新能源消纳问题,各省也将储能作为新能源项目的标配。新能源配储争议不断,但招标规模却不减反增。
“可再生能源 电化学储能方式不具备批量发展的经济性条件,特别是我国还在坚持发展大电网、实现更大区域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更不宜同时大规模发展没有经济比较优势的技术种类。电源侧强配电化学储能并非长久之计,需求侧、电网侧同时发力,深化电力市场建设才是正解。”上述业内人士表示。
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特聘教授叶春表示,当电力需求持续时间更长时,对储能的容量要求和充放时长、安全性能要求更高,相应的成本也更高。“从系统成本最优的角度看,目前单纯倚重储能提高外送通道利用率,不是最合适的时机和选择。”
叶泽指出,从电量角度理解新型电力系统,新能源电量比例与碳中和目标直接挂钩。“为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建设调度能力更强大电网,改变不同电源的运行方式,也需要改变管理体制。”
对于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叶泽指出,首先要客观评价电力市场改革的效果,并在此基础上明确改革的方向和措施。“目前改革效果不明,与当前政府管理和低碳发展转型的要求不一致有关。因此,需要逐步调整市场改革的范围,在真正需要改革的地方下真功夫。”